第2322章 教育困境,学士与硕士-《大明暴君,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当然了,这一批学生是要经历严格的考试选拔才可以的,回校任教的老师也是如此。”

    咦……

    崇祯这次是真的惊讶到了……嗯……应该说是惊喜。

    这个想法已经和他的借用后世的体系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刘宗周不愧是儒学大家、理学名师。

    “陛下,臣同意刘尚书的观点,以八岁开始算,九年大学毕业才十七岁,

    而在改革之前的科举正途的进士们普遍在三十岁左右,国子监的学生下放也在差不多,荫袭的子弟也要在年满十五岁后才能正式荫袭官职。

    考虑到胥吏晋升路径太长,朝廷又规定八品之前两年一考,普通胥吏、六班、从九品、九品、从八品,到八品也才二十七岁,

    三甲进士在没有授予官职之前也只是按照正八品领取俸禄的,他们的岁数比现在大学毕业的大上七八岁,延长两年多学点知识臣以为是可行的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,臣以为可行,历朝历代的为什么要经历童生、秀才、举人、进士等的考试然后翰林储才,除了学识外,更多的是年纪大一点心性、人生阅历、经验丰富一些。

    毕竟他们外放之后就是七品的知县,那可是要管理几万十几万的百姓,年龄大一点妥当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,臣也认可刘尚书的想法,如此就将人才之间的距离给拉开了层次,优中选优,根据学识各司其职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,臣同意刘尚书的构想,但臣认为四五年级放在大学里不妥,现在只是一所大学,以后还有很多所,

    可每所大学能上四五年纪的学生很少,百不存一,只教三四十人就有些浪费了,

    如果单独办一所,将各个大学的集中到一起教授,避免了师资料的浪费。

    其次,臣认为还要增加一条,以前的科举院试称秀才、乡试称举人、会试称贡士,殿试称进士,大家见面就是李秀才、陈举人,大家伙儿一听就知道其身份。

    那么大学毕业和四五级进修的臣以为也要授予一个称号,让人一听就能分别。”

    “咦……袁阁老这个想法好,学生就是以前的士子,核心意思就是有学识、有担当的读书人,大学毕业算是学有小成了,不如就就叫学士吧;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