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5章:释迦牟尼的觉醒-《超幻曲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老者很热情,把果实分与悉达多一半,但悉达多拒绝了,而是指着菩提树说道,“眼前菩提非菩提,手中之果也非果,一切都是虚空幻象,既是存在,也非存在。”

    其实悉达多只是有感而发,对于创世界来说,眼前的菩提树就是一颗菩提树,可是对于凡帝科世界来说,眼前的菩提树不过是虚拟幻象,是没有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的,只是为了心灵去感受它的存在,而心灵也不过只是一个意识的总体……可是,就在这一念之间,悉达多意识到了一个很深切的问题:如果没有意识存在,人就没有了烦恼,可是一旦人有了意识,不只是人,就是灵魂有了意识,都会深陷烦恼中,除非人是没有意识的,就像一具死尸一样,那烦恼就自然泯灭了,反过来说,烦恼一直都存在,无法消灭它。

    那是不是说明,所有的修行都白费了,人是无法消除内心的烦恼呢!

    悉达多目送老者远去,走到菩提树下盘膝坐下来,开始思考这一切问题,并很快得到了答案,烦恼的衍生存在两个对象,一个是主动对象,一个是被动对象,主动对象既为人的思考和意识,被动对象就是活在人世所经历的事,正如几年来一直苦苦要寻找消除烦恼的答案,这本是烦恼之源,要想消除烦恼其实很简单,只要消灭一个对象就能实现,可是人的意识和思考是无法消除的,只有消除内心的念想,就消除了内心的烦恼。

    悉达多闭上眼睛,深深呼吸着,他已经意识到,只要放下寻找消除烦恼这个念头,那么他的迷茫就消失了,他也找到了答案。

    可是人有万念,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烦恼,消除了这个念头就消除了这个烦恼,却还有另一个念头和另一个烦恼存在,只有放下万念,就能完全消除内心的烦恼。

    可是意识才能体现出活着的价值,对一件事的思考才证明存在是有意义的,也就是说,人可以选择放下一些念头,却无法放下所有的念头,而烦恼也就不会完全被消灭掉。

    认识到了这一层,悉达多绝望了,除非他能将自己杀死,灵魂能从创世界毁灭,当本我死亡,一切烦恼自然随着死亡消失。

    这很无奈,就像面对命运的安排,要么顺从,要么被毁灭,只有那些意识不到命运存在的人才能有幸躲开这个烦恼,因为没有意识到,所以没有烦恼。

    为此,悉达多很悲伤,他发现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失去了光彩的意义。

    但是他的意识又猛然转变过来,回到雪山的那个意识层面,他为何而来!是什么一直推动悉达多去寻找答案,是什么一直强而有力的支持他的修行。

    面对内心的疑问,悉达多开悟了。

    是生命,为了生命,悉达多才去寻找答案的,他无比热爱生命,不仅是自己的生命,就连其他生命都值得他热爱。

    领悟到这一切,在菩提树下,悉达多终于自觉成佛。

    ;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