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章 匆匆又两年(上)-《三国之赤色黎明》
第(2/3)页
实际上经过这两年时间,曹操麾下已经有五万大军,其中三万为受降的羌胡部落青壮。他们闲时为农战时为兵,确保宜禾都护府经济和农业的同时,也最大限度确保战力不减。
只需刘宏一声令下,这五万大军可以立刻开始挥军雒阳,作为外援。相比之下,作为凉州牧存在的董卓,反而是刘宏抛出来吸引目光的幌子。
饶是这样,这几年董卓的势力扩张也非常快。不仅有文士李儒加入其麾下;更有樊稠、华雄两位大将;徐荣、牛辅、张济、李傕、郭汜等宿将。西凉铁骑已扩张到了三万,更组建了五千精锐‘飞熊军’。
世家门阀那边也有不少的变化,其中杨氏在这两年里,不断推广棉花种植和纺织,目前关中之中所有棉花收购,还有棉布的纺织全部由他垄断了下来,下一步他们就要开始向关东甚至河北地区推广棉花的种植,棉布会逐渐取代麻布,成为主流纺织品。
陇西李氏在解除了打压的状态后,也是迅在军中活跃了起来,越来越多的子弟获得了校尉的官职,不管是在禁军还是在边军之中,李氏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。
与此同时,李氏也在进一步展畜牧业,西北大片的草原,李氏圈出了很大一块进行放牧。通过种植牧草、青储饲料等技术,迅成为举足轻重的畜牧大户,今年开始已经开始有不少的牛羊供应,这使得羊肉的价格都跌了不少,中等家庭也开始能买得起来吃。
太原王氏则是专门在酿酒上面下功夫,根本不需要李煜去教,就学会了蒸馏的手段。酿出来的包谷酒、粮食酒也是风靡全国,俨然有垄断北方酒类市场的趋势。
汝南袁氏虽然很不情愿,但这两年随着高产作物的普及,粮食价格已经非常稳定,这就意味着粮食卖不出高价,不少家庭甚至已经开始有大米饭吃,再不济也不需要担心挨饿。
粮食卖不出好价钱,袁氏无奈只能专门展酒楼产业。人多就是力量大,很快就给他们搞出了高端酒楼这种东西,这种结合餐饮和住宿一体,从环境到服务都是当时的一流水平,很快就开满了整个中原地区,甚至开始朝着河北、江南、江州和关中地区展。
就连荀氏和陈氏等世家,就算不情愿,也开始在商业上进行投入。荀氏以教育为主,在豫州和兖州开设了不少的私立学院,走的是贵族学院的路线。不过把入门标准降低,使得更多寒门能够进来学习。
陈氏则是在文化产品类下功夫,造出了更加细腻更适合书写的纸张,也生产其他类型的文具,由于价格合适,不少寒门甚至普通家庭都能买得起,倒也是在中原地区销售火热。
其实到了这一步,大家心里都明白,在西域没有开拓出来之前,内部销售是必然的结果。世家占据的比例太少,关键还是下面的百姓。
纸张已经没办法阻挡,越来越多的纸张进入百姓之家,连带着不少人都进行了启蒙。有了闲钱之后,百姓先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,都解决之后还有闲钱,一部分存了起来,一部分自然是购买书籍,到底没有谁想一辈子都当文盲,尤其周围越来越多人脱离文盲时。
简体字被世家们接受,这种他们看起来非常粗鄙的写字方法,已经被越来越多百姓接受。他们要再回去写繁体字,反而会变得不适应,尤其如今市场上还开始出现了简体字的《论语》、《尔雅》、《春秋》和《诗经》等书籍,想要阻止简体字,已经不可能了。
于是世家大族把简体字称之为‘民间体’,意思是粗陋的百姓使用的字体。他们本身却还是贯彻繁体字,对于他们来说,百姓就算学得再多也没用,朝廷用人的渠道几乎被他们掌控在手中,只要他们不话,没有任何百姓有资格被举孝廉。
第(2/3)页